兩會食品工業研發投入強度僅0.4% 人大代表張學武建議加大對食品科技創新投入
2021/8/20出處:華夏時報責任編輯:wjc
食品工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生命產業,是農業與人民生活銜接、農業資源實現市場轉化的關鍵環節。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食品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食品工業規;、集約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率也顯著提高。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國食品工業發展正迎來以“大規模、大業態、大市場、大安全、大品牌、大科技”為特征的“大食品”時代。
在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武看來,食品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累計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0.52萬億元,同比增長6.6%;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工業總收入的9.0%;實現利潤總額7015.6億元,同比增長8.5%,對全國工業增長貢獻率為10.5%,連續4年超過10%。食品工業是國內外主營業務收入唯一超過10萬億元的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和基礎產業,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國民營養健康素質、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不過,在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國食品工業發展水平仍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食品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是衡量一個國家食品工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睆垖W武在建議中表示。
仍存在差距
據了解,發達國家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前、產中、產后協同發展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創新體系,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一般為2——4:1,據推算美國約為3.7:1,日本高達11.7:1(據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食品總值52453 百萬日元, 農業為4480.7百萬日元)。我國糧油水果、豆類、肉蛋、水產品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深加工率卻很低,僅有30%左右,低于發達國家同期70%以上的水平。1952-2000年近50年間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一直停留在0.3——0.4:1之間, 2005年超過0.5:1,2013年超過1:1,2017年達到1.7:1,同比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其中,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食品工業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一是生產集中度提升與“小、弱、散”并存;二是綠色高新精深加工與粗放生產方式并存;三是品牌價值凸顯與自主品牌培育不足并存;四是食品安全穩定向好與風險隱患嚴峻并存。這些矛盾導致產業規模巨大而有效供給不足,制造能力較強而創造能力不足。
“我國食品科技起步晚、發展速度慢,存在重產前產中而輕產后加工的現象。食品科技研發投入強度不足。我國食品工業的研發投入強度僅有0.40%,而2015年美國食品工業研發投入強度為1.36%。同時食品科學基礎性研究相對薄弱。我國食品領域的基礎與應用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研發缺乏理論和科學基礎支撐,導致自主發展方向和原始性創新無根基。這與我國長期對西方理論和科學過度依賴、重引進吸收和產業模式的引進、科技創新支持力度不夠和支持方向不平衡原因所導致。此外,產業核心技術與裝備創新能力不足。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為22%、34%、41%,農產品物流總額達到3.6萬億元,物流損耗達10-25%;食用油、乳制品等加工量和消費量全球第一,高能耗、高損耗的問題仍舊突出,加工過程中先進的殺菌、均質、干燥、離心機、灌裝、儲藏保鮮等核心技術和裝備主要依賴歐美、日本等國家輸入,急需系統創新技術和裝備予以解決。不僅如此,企業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也明顯不足。產品低值化和同質化問題嚴重,無法滿足公眾對健康營養食品的需求,國際競爭力仍然較弱!睆垖W武在建議中指出。
科技創新助推食品工業發展
在張學武看來,科技創新是發達國家食品工業發展的主動力。通過科技創新提升食品工業整體發展水平,加大研發投入,不斷發展和應用新技術、推出新產品,不斷更新并統一執行規范的技術標準與法規,是發達國家食品工業持續發展的普遍做法。
高科技成果在食品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為食品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0世紀30年代誕生的無菌處理和包裝技術,40年代出現的超高溫瞬時加熱技術(UHT),造就了大批果汁飲料和乳品國際大公司。
他建議,我國應進一步完善食品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做法,制訂食品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在技術預測的基礎上,研究制訂食品領域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十四五”食品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強化食品科技創新頂層設計,超前部署食品科技重大戰略方向和重大任務,加強食品營養健康工程、食品綠色制造工程、食品安全主動保障等重點領域的專項研究。積極發揮院所基礎研究主力軍的作用,同時出臺政策,引導、激勵食品企業參與食品科技領域基礎研究。世界食品巨頭普遍重視食品科技基礎研究,如星巴克的咖啡種植者支持中心,可以向農戶提供品種選育、種植、栽培、加工等技術服務。
同時,加大對食品科技創新投入。加大財政資金投入。食品工業是我國重要支柱產業,“十三五”末期及整個“十四五”,都是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的關鍵期、轉折期,當前要加大食品科技領域投入,提升食品工業水平,通過科技創新驅動,推動食品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引導食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爭規模以上食品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向制造業看齊。
還應重視食品科技創新基礎平臺建設,強化產學研融合。進一步加強食品科技創新基礎平臺建設,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中心等基地平臺建設方面給予重點扶持,打造食品領域戰略科技力量。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是食品科技創新的核心主體,應建立有效的政策導向,充分發揮三者在食品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強化三者在產、學、研的整體融合。
此外,要重視食品科技創新人才建設。高水平的創新人才是食品工業發展的創新源泉和技術保障,建議進一步強化食品科學學科體系的建設及食品科技人才隊伍的培養,保障了食品工業發展的人才梯隊。大力發展高等學校食品科學專業,建立研究機構和大學為主的食品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建立企業為主的食品科技創新人才實踐基地。 華夏時報記者 張智 馬維輝 兩會報道
【版權與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有修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分享而非盈利目的,并不代表foodjob.c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原創性負責,foodjob.cn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未經foodjob.cn同意,不得轉載本網站所有文章及其他作品。 如有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致電0579-83182788